近年来,滁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域推进、分期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全域覆盖、率先实现瓶装液化气全流程监管,构建了护卫城市安全的“数字哨兵”,城市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显著提升。自2022年6月平台建成运行以来,累计发布预警644起,均在15分钟内完成险情复核,预警处置完成率100%。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从看不见向看得见”的根本转变,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12月20日,全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现场会在河南开封召开,滁州市在会上作经验交流。
一、精准发力,画好城市安全“一张图”
一是高位推进。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常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执行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推进落实,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合力抓的工作局面,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列为年度全市“为民办实事”事项,按月调度、压茬推进,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严格按照各时间节点完成项目实施。
二是健全机制。印发《滁州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滁州市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响应工作规程(试行)》等系列文件,明确建设主体、监测机构、各方责任、预警分级标准、风险隐患应急处置流程等,促进多部门间信息共享,形成市政府领导、安委会牵头、多部门联合、统一监测服务的组织领导和高效运行机制,构建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链条的管理网络,实现城市安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三是闭环处置。在全省率先成立专责机构,负责全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工作。组建运维处置专业队伍,实行“四班三运转”24小时工作模式,强化从监测、分析、预警、派单到处置的闭环管理,形成“预警发布-联动处置-预警解除”的处置工作机制,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今年主汛期,累计发布雨前预测预警17次,监测预测滁州市(县)城市城区积水内涝点位98处,有效避免“城市看海”。
二、激发活力,打好多元融资“一套拳”
一是促政银合作。以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为契机,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城市体检、智慧城市等项目,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与城市更新示范片区项目紧密结合,以市级国有平台公司为依托,积极与国开行、商业银行洽谈对接。先后制定5项配套融资政策,将城市生命线工程做为韧性城市板块建设予以融资,争取国开行及商业银行贷款2.8亿元。
二是引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生命线项目的风险评估、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开展产业导入、配套服务等经营活动。采取社会资本特许经营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及政府或企业购买服务等方式,通过市场化运营及产业化发展,解决项目资金问题。政府投资3.39亿元,带动社会投资3.1亿元。
三是强“自我造血”。与供水、燃气等企业单位签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监测服务协议,实现使用者付费,让城市生命线成为有收益可融资项目。强化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协作,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成功自我造血,不再单纯依赖财政补贴,实现可持续运营。滁州市桥梁应变计、供水管网漏失监测仪等产品已成功运用于城市生命线专项场景,产生经济价值约0.55亿元,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凝聚合力,下好项目建设“一盘棋”
一是坚持上下联动。按照“省市两级部署、省市县三级应用”的原则,滁州结合实际拓展应用场景、全域覆盖延伸,初步构建以管道燃气、瓶装液化气、消防等9个专项为主要内容的市级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网及以燃气、排水4个专项为主要内容的县级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网。目前,下辖的6个县(市)均已建成覆盖燃气等4个专项的城市生命线运行监测系统并投入使用,城市安全韧性发展的“1+6”市县一体化运行“滁州样板”已初步形成。
二是推动一网统管。将整体监测平台整合搭建在滁州市“城市大脑”数字孪生底座之上,作为“城市大脑”中城市安全主题库,建成市本级171平方公里CIM模型及18座城市桥梁BIM模型,数据无缝接入省、市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数据共享、处置协同。同时结合“CIM+城市体检”,将城市体检报告可视化、数据动态更新化,随时根据指标数据变化开“病灶清单”、提“重点监测建议”,形成上下贯通、实时交互、运行高效的防控体系。
三是紧抓重点突破。以燃气风险全覆盖为重点,依托全省城镇燃气安全监测监管平台,稳步推进管道燃气用户终端全联网监测和瓶装液化气全流程监管,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能级。目前已完成3385户工商户、特殊群体居民户的报警器安装及联网改造。聚焦气、瓶、储配、充装等关键要素和环节,研究细化智慧监管措施,实现“气源可查、充装可控、气瓶可追、责任可究、风险可控”。目前,监管平台上滁州市基础数据整体接入率已达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