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芜湖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治责任,紧抓长江大保护试点机遇,深化政企合作,通过系统施策、创新管理,构建“厂网一体、建管一体”的城市污水治理体系,探索出“一城一主体、厂网一体化”污水治理的“三峡模式-芜湖经验”。
一、深化政企协作,构建厂网一体化运维体系
2018年获批长江大保护试点城市后,芜湖市率先与三峡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PPP模式整合城区污水处理资源,实现了对污水“厂、站、网”系统设施的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先后实施了芜湖市城区污水提质增效PPP(投资59.49亿元)、天门山片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特许经营项目(投资7.93亿元)和7个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11.3亿元,其中存量资产对价28.84亿元),统筹运营7座污水处理厂、1135公里管网、43座泵站,形成污水系统“厂网一体化”运维模式和全周期管理模式。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形成存量资产与增量投资的良性循环。
二、健全制度体系,强化全流程质量管控
修订出台《芜湖市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办法》,建立“规划-建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责任体系,并强化排水许可的证后监管。先后制定印发排水管网建设质量管控、行政审批有关事项办事指南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排水行政审批工作流程。编制“十四五”城市水环境巩固提升工作方案,开展源头片区控制再落实、“小散乱”排污再清理等8个专项行动。修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厂一策”系统化治理方案,对污水分区进行供排平衡分析,精准识别制约污水收集效能提升的主要矛盾和关键薄弱环节,分类制定中长期项目实施方案。不断强化芜湖市城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PPP项目考核管理,采取月度日常考核和年度定期考核的方式,实行建设期与运营期双轨考评机制,建设期主要从资金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期、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考核;运营期主要从公司运营、设施设备、进出水质、管网泵站运维、环境保护、社会舆论等污水系统运行全流程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核结果与政府付费直接挂钩。
三、坚持污涝同治,探索试行按效付费机制
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城市排水防涝、源头污染管控、水环境巩固工作提升有机融合,建成海绵城市项目384个,完成74条黑臭水体治理,打造了一批以江东水生态公园、城南尾水排放水系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保兴垾老城片区整治为代表的涝污共治典范项目。按照“稳运维、强监测、挤外水、提效能”的工作思路,制定《污水管网及附属设施巡检作业指导书》《主城区厂网站联合调度规程(试行)》等运维指导文件,常态化开展污水系统监测和管网清疏检测工作。2024年累计开展排水户取样监测6485次,污水管网排查检测802.2公里、清淤1842公里,整治外水渗入点22处。依托“智慧+”技术,接入实时感知设备与视频监控,搭建城市排水管理系统,实现厂网站联动调度,构建区域网格运维管理模式。紧跟政策导向,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增设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管网运维质量等核心指标,构建“基准值+目标值”双控体系,基准值参考上年同期进水浓度设定,目标值按照国家及省考核要求的污水处理效能任务指标设定,高于目标值不扣分,低于基准值扣0.5分,介于其间采取线性扣分,每分产生考核扣费21万元至182万元不等,将传统“按量付费”逐渐转变为“按效付费”。
四、聚焦短板治理,夯实基础设施保障
大力实施城市污水管网整治攻坚行动,完成主城区存量2346公里排水管网检测和非开挖修复,整治混接点1864处,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35公里。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制定住宅小区排水系统排查、雨污分流与混接改造等技术导则,“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495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能力短板,先后完成芜湖市主城区范围内朱家桥三期、城南二期、滨江一期二阶段、天门山二期、大龙湾一期一阶段等5座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5万吨/日,同步实施存量厂站提标改造,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0万吨/日,且出水水质全面达到一级A标准。
经过持续攻坚,芜湖市城区污水收集设施全面覆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区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BOD5浓度由2020年的62.2mg/L提升至80mg/L以上,其中朱家桥污水处理厂(33.5万吨/日)和城南污水处理厂(20万吨/日)进水BOD5浓度均已达到100mg/L以上,芜湖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2020年的38.9%提升至2024年的74.5%,实现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双提升”,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三峡模式-芜湖经验”。下一步,芜湖市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巩固提升治理成效,按照国家工作部署,开展沿江污水处理收费模式改革,探索将污水管网运维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补偿范围,建立污水管网建设费用财政承担、运维费用主要由价格补偿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贡献更多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