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动态
  • 联系
    客服
  • 在线
    咨询
  • 服务
    热线
  • 微信
    公众号

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合肥市科大硅谷科技园片区案例

来源: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来源 2025-10-15

编者按:

全省住建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主动顺应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的新形势,推动城市建设方式向“更新提质和精明增长”转型。各地住建部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城市更新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近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总结梳理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经验做法,印发《城市更新典型经验(第一批)》,现通过厅网站及公众号平台正式发布,供各地参考借鉴。

合肥市科大硅谷科技园片区案例

一、项目概况

合肥市科大硅谷科技园片区紧临中国科大东、中、西校区,辐射安徽大学、陆军军官学院等14所高校,片区科创资源优渥,生活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创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房屋危旧、环境脏乱、公服配套不足、城市界面无序、科创与文创禀赋利用不充分”等城市病,急需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服配套、提升城市形象、强化双创氛围,推进片区高质量发展。因此,科大硅谷科技园片区通过对现状进行“留改拆”,围绕“强科创”“提品质”“惠民生”“算好账”四大策略开展工作,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更新转型。

二、特色经验

一是突出需求导向,高站位谋划建设。针对中心城区空间瓶颈问题,通过城市更新,探索垂直开发、存量开发、生态开发等方式,导入创新场景、科创资源,引入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首店经济,实现产城人共生。优先在高校科研院所周边策划城市更新项目,全面对接中国科大等需求,定制化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聚焦科技创新需求,前置科创运营方案,提前锚定产业赛道,明确创新企业清单,目标招引的科创研发、科技服务类项目;以市场为主导、项目为引擎、片区盈亏平衡为基础,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集中解决前端资金、策划定位、产业导入等,建设资金融资占比70%以上,确保片区整体滚动开发可持续性。

二是明确目标定位,以科创引领产业升级。根据上位规划、区域产业基础及蜀山区高校科研资源,锁定以人工智能、软件信息为核心的“2+4+4”细分产业结构,并依托不同产业对于科创载体的分类需求,打造大科创产业+TOD一体化+创新商业融合的新型产业集聚地。协同串接包河区内其他资源,如科大后街等,以迎合“高校师生、科创人群、新青年”等主要受众人群需求打造创意街巷为引领,塑造特色IP、沉浸式体验等多元业态,建设“屋顶公园+地面文创广场+立体叠院”,使“产业上下游”成为“园区上下楼”的休闲活力“立体化”空间,营造有温度的产业园区。在TOD一体化衔接方面,实施轨道交通融入方案,塔楼、地下中庭与站点出入口一体化建设提升园区便利性、保持道路界面完整性。

三是盘活资源,增存并举培育科创空间载体。存量盘活方面,坚持“租、购、改”并举,将立基大厦等存量资源打造成为科创孵化器、硅谷大厦和新智造产业园,系统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涵盖企业发展全周期的载体平台,促进城市功能和科创支撑能力整体提升。增量利用方面,坚持“拆、留、建”同步,拆迁片区内危旧低效用地,保留历史建筑打造“科创+文创”的复合创新生态,在中国科大、科学岛片区谋划建设科创园区,力争三年内实现“30×30”目标(建成30栋30层以上的科创楼宇),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就是一个新兴产业的摇篮。

    

四是创新运营模式,抢抓科创运营载体。在片区建设之前,先行谋划产业赛道,明确创新企业清单,大量招引科创研发、科技服务类项目入驻。组建蜀山区科创集团,以“房东+股东”模式,市场化、专业化建设运营科创载体,目前,自营科创载体20万㎡,入驻各类科创项目144个,培育众创空间、孵化器4个。深化与国内头部产业运营方合作,招募全球合伙人、战略合作伙伴12个,撬动社会资本约150亿元。

三、取得成效

探索出科创+更新的有效路径。该片区是以城市更新带动科技创新,进而以产业升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片区紧抓“科大硅谷”建设机遇,构建“科创+城市更新”的路径,预计7年内可培育引入90-130家企业,实现产值74.4亿元/年,税收5.8亿元/年,汇聚140个创新项目、1.1万科创人才等。腾退广阔发展空间。将土地上原有的低效、不符合发展规划的功能或设施进行搬迁、转移或淘汰,对土地等空间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实现可利用土地约352.34亩。